東門美術館

東門美術館網址

台灣美術史 洪瑞麟 洪通 收藏展
展覽日期:2020-01-26~2020-02-26
展覽地點:東門美術館 第二展館

辦此展覽目的是提醒世人,編入台灣美術史的藝術家們:

有「礦工畫家」之稱的洪瑞麟 (B.1912 - 1996)生命中有30年時光在瑞芳礦坑,深入黑暗地底,用畫筆描繪勞動者的身影。他晚年投靠在美國開餐廳的兒子,定居加州,工作室就在風光明媚的海灘旁。

40年來隨著洪瑞麟帶到美國的2500多件畫作及手稿,即將捐給國家。文化部長鄭麗君去年11月赴美拜訪洪鈞雄;12月耶誕節期間,藝術史教授蕭瓊瑞、國立台灣美術館的典藏組專家連日趕工,完成盤點建檔。

        早年留學日本帝國美術學校西畫科就讀,為他的美術打下基礎。歸國不久後在瑞芳地區開始他的礦工生活。退休之後的洪瑞麟四處遊覽,擔任美術評審。因為工作緣故,極其關懷庶民百姓的樣貌,礦工是他最好的寫照。一張張臉孔、一個個因為工作鍛鍊而成身軀以及整幅畫褐色的色調,說著庶民百姓的生計與日常。粗曠的線條描繪著礦工,褐色的色調塗抹在礦工的衣服上,注視著畫者的臉孔看起來模糊,卻又帶有著獨特的生命力。一股強烈的情感深深震撼觀賞者,那是一種不言而喻的痛苦,也是一種人生命力的堅韌。悲天憫人的洪瑞麟以這種方式告訴大眾,我在這、我在這、我在這努力的生活著。

        洪瑞麟某方面成了個宣道者,倡導著以百姓為本、以日常為本的題材。也倡導著脫離那些美麗的假象,真實呈現出歷史、人民以及人道關懷。退休後的洪瑞麟追求著昏暗的坑道生活所期許的景象──太陽。畫出了不少歌頌陽光的風景畫,然而這也代表著他的礦工生涯,等到再見陽光時,是可以休息的時候,也是回到家裡的時候,更是可以大聲宣揚著:「我在這,我還活著。」

而洪通 (B.1920 - 1987)是位被世人遺忘的素人藝術家,可說是臺灣史上第一位,固執聞名,不但拒絕各個外國畫展的邀約。以至於洪通熱潮猶如曇花一現,晚年窮困的他依然堅持不懈的作畫,但媒體已經不再聚焦於他。六十七歲時,洪通在睡夢中死去。由台南市市長林文雄舉辦其告別式,也算是肯定洪通困苦卻又傳奇的一生,在台灣的畫壇留下一道強而有力的掌紋。

        本身並無多高的學歷,對於作畫也是五十歲時突然產生極大的興趣所致。洪通毫無美術出身的背景,加之對台灣傳統靈異為題材,不禁讓人問,這人是冥冥之中找到一條跳脫學院的路,抑或只是單純的巧合呢?

        早年困苦的洪通四處打零工,累積了不少的各式各樣的工作經驗,也為他日後作畫的題材打下基礎。他的作品取材自生活周邊,畫布是甘蔗板、紙與畫布。顏料也取材自自然,自行研磨而成。畫的內容也是生活周邊的事物,早年的打工經驗深深地影響著他。洪通的畫充滿童趣,線條粗曠簡單且用色大膽,取材自周邊,對於台灣人來說是一種一看就了解的樂趣,但其中夾雜的符號與圖騰,卻又賦予洪通的畫一種難以言喻的深度與魅力。美國評論家說;「我們喜歡洪通的畫,欣賞洪通的畫,並不需要具備任何藝術上的修養,人人都能欣賞」,平易近人的洪通畫作中又刻劃某種宗教上的啟示,洪通因此獲得「靈異畫家」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