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美館「南方作為衝撞之所」為「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爬梳了自1970至90年代南台灣藝術風貌。194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包括:李朝進(1941)、陳正雄(1942)、許一男(1943)、王國柱(1945)、陳水財(1946)、洪根深(1946)、葉竹盛(1946)區超蕃(1947)蘇信義(1948)等9位,其中「區超蕃」是當代台灣藝術圈相對陌生的名字,若非昔日「南部藝術聯盟」的盟友陳水財保留了區超蕃出國前的作品,台灣1970,80年代的藝術花園很可能忽略了這個曾經盛放的前衛花朵。
區超蕃成長於台南,就讀台南一中時立志要走向藝術道路,相較於一般有志於藝術道路的學子在畫家裡接受繪畫培訓或參加寫生隊,區超蕃在「台南美新處」Art in Aremercan雜誌,邂逅了普普藝術,看到Robert Rauschenberg集錦具象作品,以絹印呈現形象,而形象與形象之間並沒有故事性的關聯性,著重於視覺的舒適度,為美國的社會百態下了定義。
這樣的衝擊,讓區超蕃對美國已成主流的藝術形式開了眼界,於是繞過抽象繪畫與野獸派寫實之間拉扯,既便在師大畢業時,獲得版畫第一名,油畫第二名,因探索當代藝術的追求,毅然放下「徒手繪畫」的形式,走向極簡與普普風格。
區超蕃師大畢業後和顧重光、姚慶章、向明光、傅季中、郭東泰、林復南等人組織「年代畫會」在台灣畫會蓬勃的年代,試圖以人文主義為本,接軌世界藝術潮流。1970年代,第一代美援體制下長大的台灣青年,在日本統治下的學院傳統與中華民國以正統自居的文化框架中,實質上全力吸吮著美國的奶水,嚮往著美國形塑的自由氣息與藝術潮流。⋯
區超蕃師大畢業返回台南教書,1977年,在成大建築系擔任繪畫助教,和陳水財、黃崗、曾英棟、馬芳渝、朱進國、郭淑莉、侯立仁、李俊賢、吳金原、方惠光等人成立「南部藝術家聯盟」,期許彼此激勵出與世界藝壇接軌的火花。南部藝術家聯盟在台南、高雄辦了二次聯展,區超蕃提出鋁發色系列作品和一件半浮雕作品,成為在台灣創作的終結,1980年決定遠赴紐約投身世界藝術潮流。
1985年區超蕃從紐約市立大學藝術研究所畢業,但他的心得是:「留學念書沒有用,參觀畫展也没有用,泡在美術館也沒有用,藝術家不是教出來的,美術館內的傑作是他人經驗,無法拿來如法泡製。」當期盼成空後,他努力留在美國藝術創作,一切從零開始。
永慕
油畫、布 78.7×54.6